央广网天津1月18日消息(记者韩雨晨 周思杨 实习生代伊梦)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多措并举推动职业教育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职业教育始终领跑全国。近年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办学理念,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工匠之师”,更努力培养大批“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截至目前共培养了8万余名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戴上头盔,眼前出现虚拟仿真课程内容;虚拟演播间内,老师正在为学生们进行课程录制;打开新形态教材一体化平台,学生便可对教材内容做阅读、练习、测试……
“这是我们的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实验平台,它通过理虚实结合,构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教育’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助力职业院校教学及科研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米靖和记者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积极与数字化和国际化领域当中的重要企业合作,积极做出响应职业教育数字化、国际化发展重大需求,构建起“智慧职业教育创新平台”,为技术服务职业教育找准方向。
为建好“智慧职业教育创新平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通过强有力的学科和人才资源,支持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发展。平台推动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职教教师研究分中心、教育部职业教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等优质平台建设、运营与发展;引进天津教育出版社等企业优质资源,探索教育学学科通过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的成功道路;协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持续完善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体系。
伴随着米靖的介绍,记者看到,在他身旁的大屏幕上,出现了多国语言的同步翻译与配音结果。“我们实现产教融合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要瞄准中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向海外输出,基于‘智慧职业教育创新平台’,我们还共同打造了人工智能多语种课程建设平台等一系列具体产品,用它们实现产教深层次地融合,为深入打造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崭新平台和范式、形成职业教育自主话语体系、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贡献重要力量。”
职业教育是天津教育板块中最重要和核心板块之一,对于未来,米靖也已有了计划:“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自身在支撑服务天津职业教育发展和国际职业教育合作进程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推动整个产教融合平台与一线职业院校实现更紧密的对接,向世界推广职业教育的中国经验、发出职业教育的中国声音。”
走进智慧康养研究院,实验室内师生们测试设备的场景引起记者注意。只见学生坐上轮椅,头戴脑机设备,眼睛看向屏幕中的控制指令,就可以实现轮椅移动行走。这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师生研制出的“多模态智能脑控轮椅”,而轮椅能不借助外力移动的奥秘,就藏在这个能采集脑电波信号的“帽子”和解码处理器中。
“当大脑发出指令信号后,头戴的电极帽能捕捉到大脑皮层电信号,经解码后传送至轮椅的控制管理系统,指挥轮椅移动起来,最终实现轮椅‘想’去哪就去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智慧康养研究院教授韩春晓说,这款产品支持脑控、眼控、声控、手机App等多种控制方式,目前已储备多项知识产权,帮助半失能老人实现便捷自主无障碍乘移。
随着当今计算设备的微缩化、可穿戴化和普及化,以及虚拟化技术的大量应用,智慧康养慢慢的变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智能化元素嵌入康养服务。面向国家和天津市智慧健康养老的重大战略需求,智慧康养研究院应运而生。
据了解,智慧康养研究院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神经科学、心理学、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科学与技术,研发智慧健康养老装备与平台,推动健康养老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质量,同时面向健康护理和智慧养老等职业技能的培养培训,开发通用性强的康养服务机器人装备,开发创新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同时,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天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市安定医院等单位开展紧密合作,开展智能养老技术应用研究,为智能养老、健康服务产业经济率先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增强其产业竞争力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车艳秋说道。
此外,据车艳秋介绍,智慧康养研究院还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其他康养产品,比如仿人背抱式移位护理机器人,能够极大缓解护工人员对老人进行移位劳动时的难度。截至目前,智慧康养研究院已累计拥有专利成果20余项,正逐步推向市场。
在智慧康养设备推广过程中,车艳秋也坦言目前设备在成本方面仍有优化空间:“未来,我们将与相关领域的头部企业合作,在加大对先进的技术落地探索的同时,减少相关成本、拓展市场,让我们的智慧康养设备极大的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康养生活。”
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打破课堂教育、专业学院“围墙”,实行校内、校外双关注,在实践中提升技能水平,培养行业人才已成为常态。“我们本着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理念,让‘三融’理念在天职师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赵巍说道。
2016年,汽车模具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正式成立,以天津市高速切削与精密加工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基础,联合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企业,共同打造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科研创新平台,而后又孵化出数控系统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装备创新中心。
据赵巍介绍,数控系统与智能制造装备创新中心是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蔡玉俊教授、天津大学王太勇教授带领相关高校骨干教师、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多元化的教科研团队为“三融”落地提供智力支撑。
“这是我们‘三融’理念落地的重要成果之一——柔性可重构智能制造产线。”顺着赵巍手指方向记者看到,机械臂正挥舞翻转,上方屏幕上的数据与图像实时更新,一条繁忙的“缩小版”全自动生产线绘就出一幅别样的生动图景。“别看它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学们在这里能够直接进行机械控制编程、数字孪生等方面训练。目前该产品已应用于天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学校,每年创造产值1500万元左右。”
共同打造的培养模式也让不少学生感到“专业又实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22级研究生赵冠对未来的工作前途充满期待:“在数控系统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装备创新中心里面,我接触到前沿的智能制造技术,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真实工业场景中,这样的融合教育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搭建了坚实桥梁。”
依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十四五”规划中“智慧职业教育+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汽车轻量化、智能交通、人工智能”的“1+4”学科链布局,学校充分的发挥职教师范特色优势,“产业+教育”双轮驱动让更多科研成果在津转化。
在位于学校五公里外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园内,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毕业生、天津壹刻校园公司总经理张亚飞正在指导实习生进行校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内容的设计。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园位于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东翼拓展区内,被列为首批4个天津市科技园之一,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长青科技园、海棠科创园“一中心、两园区”的三位一体布局,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本身学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张亚飞在上学期间就通过学校的各类资源接触到关于AI和3D建模的相关先进知识,对相关领域产生了极大热情。毕业后,他在学校的扶持下开始自主创业,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数字化建设等。“我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学校文化发展,也助力学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张亚飞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职业教育成果在实践中熠熠生辉,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阎兵表示,学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天津市《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坚持创新引领、发挥特色科研优势,建立健全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有效联动,提升学校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力、科研平台支撑力、成果转化带动力、创新生态吸引力,推动一批基础好、见效快、带动性强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多角度全方位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科技服务,推动学校成为地方产业高水平发展的不竭动力。阎兵和记者说:“未来,我们将深入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设,为推动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办学理念,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工匠之师”,更努力培养大批“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