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城市地下供水管道的修复,道路免不了“开膛破肚”,修复后形成“拉链路”。如今,只需一个小小的“微创手术”就能“清淤活血”,让地下供水管网重获新生。近日,广粤路上已经服役30年的供水管道被进行了修复,施工方就采取了不用开挖马路的新技术。
广粤路(广中路——汶水路)作为一条上海市级主干道路,每天的车流量极大,是上海北区很重要的一条道路。据隧道股份上海水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披露,就在这样一条市级主干道路下,还有一条总长1350米,敷设于1990年的供水管道。
“这条供水管道主要承载着凉城街道、广中路街道及广粤路街道等近万户居民的用水需要。由于年久老化锈蚀情况严重,管道供水能力及水质都会降低,为了不影响周边居民用户的用水质量及稳定性,对这段管道做修复迫在眉睫。”广粤路项目现场负责人陶伟表示。
然而,要想在这样一条主干道上进行传统开挖施工是几乎是很难做到的。为保障民生用水不受影响,隧道股份水务建设者引进了“紫外线非开挖光固化”实施工程技术,对这段主干道路下的供水管道进行了创新性的非开挖修复。
为了不影响广粤路的交通,所有的施工都安排在夜间进行,还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占用更多道路资源,所有工作井的开挖都尽可能的缩小。工作井与工作井之间的距离也尽可能拉长。
除了路面交通要顾及外,施工处还紧邻一座历史遗留下来的“小山包”,也必须要格外注意。为避免开挖对“小山包”造成沉降和移位,工程师们在“小山包”边的基坑处做了比常规更加多的加固,并且委托专业机构对山体的沉降做监测,保证施工安全。
所谓“紫外线光固化”管道修复工艺,就是将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采用拉入法拉入待修复的管道内,经充入压缩空气膨胀将内衬材料紧密贴附在管道内壁上后,在紫外光UV光波照射下实现迅速固化,形成一层坚硬的“管中管”,并具有全结构性,从而使已发生破损或输送功能较差的自来水管道在原位得到修复,常规使用的寿命最长可达50年。
而广粤路项目的技术难点还在于随着开挖间距的拉长,超过了常规的光固化分段施工距离。为保障施工的质量,水务建设的专家们集思广益,经过多次实验对比,在常规的光固化设备灯组基础上首次增加了一组灯组,顺利克服了长距离光固化施工的技术难点,为广粤路这条保障近万户居民用水的旧管网“穿上了新衣服”,使得原来的锈管变成了一段“秀管”。
“他们施工完成后,我们居民的自来水一定会比以前更好,这是好事情啊,我们要支持的。”居民刘阿姨对记者说。相较于传统管道修复工艺,绿色高效的非开挖施工更是得到了广粤路周边居民的大力点赞与高度认可。
建设方表示,随着城市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还将积极探索城市自来水管网修复技术,提供更多解决方案,为市民带来更多高质量供水项目,将更安全、放心的“原水”输送到百姓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