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万家灯火里的中国,依旧涌动着无限的活力。福建是我国的海洋渔业大省,2022年,水产品总产量862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548.9万吨。水产品出口额85亿美元,连续十年居全国首位。渔民人均纯收入比上一年增长6.6%。大黄鱼、鲍鱼、牡蛎、花蛤、海带等种业规模居全国第一。夜幕降临后,是大黄鱼捕捞最繁忙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在晚上捕捞大黄鱼?捕捞上来的大黄鱼又将如何处理?
晚上八点,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的一个大黄鱼养殖渔排上,看似一片黑灯瞎火,其实现场非常热闹,渔民们都在忙着夜捕大黄鱼。星星点点的紫红色灯光,是渔民们头上戴的头灯。在这片水域,渔民们当晚计划捕捞超30吨的大黄鱼。
大黄鱼之所以叫做黄鱼,是因为它们有着金色皮腺体,能够分泌金黄色素,让鱼的腹部到体表都分布着一层金色,而且这抹金色也是大黄鱼新鲜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这些金黄色素极易被紫外线或强光分解而褪色,因此在白天的时候,大黄鱼看上去是银白色的。为了保留住这份金灿灿的“颜值”,大黄鱼的捕捞必须要在夜间进行,这样出水的黄鱼价格能卖得更高。
为了不影响大黄鱼的品质和颜值,大黄鱼在装箱之前,不能被强光照射。在现场,能听到呱呱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
大黄鱼养殖户 张序剑:这其实是大黄鱼发出的叫声。在被捕捞的时候,大黄鱼会出现应激反应,就会发生呱呱呱的叫声,跟青蛙的叫声一样。在本地也把大黄鱼称之为“黄瓜鱼”。
水花四溅声混着大黄鱼的叫声,又夹杂着渔民们的吆喝声,这夜晚的渔排正因为夜捕,显得格外有活力。这一筐筐的大黄鱼出水之后,被迅速过秤,投入了装着碎冰和海水的泡沫箱。坐在渔船二楼的鱼老板和采购商,会在夜捕现场记账交易。从黄鱼捞出到装箱,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气呵成,时长不超过一分钟。
大黄鱼在捕捞上岸之后,会在码头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拣,一部分会被连夜送往各地的生鲜市场,另一部分会被送到一个大黄鱼的加工厂。晚上十点多,现场依旧非常忙碌,工人师傅们正在对大黄鱼进行一个简单的初加工。大黄鱼出水之后,渔民们会把碎冰和海水混在一起对大黄鱼做一个锁鲜。
为了最大限度锁住这份新鲜,在加工车间里,工人们连夜将运来的大黄鱼去鳞、清洗,一连串流程按部就班。不一会儿,一条条大黄鱼就变成了一份份初加工的预制菜。
这些鱼经过去鳞和清洗之后,还要进行人工的挑刺和拔刺。通过超高清异物检测机,能够检测鱼柳上面是否还有残留的鱼刺。
大黄鱼加工公司生产部负责人 郑德辉:首先,我们把鱼柳铺到盘子上,通过传送带传送到机器的内部,通过这一个感应器,手一挥,屏幕就会显示鱼柳的情况。我们这主要是把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残留鱼刺、通过这一个设备才能看到的刺去掉。
一边是有条不紊的大黄鱼加工,一边是热火朝天的直播带货。随着消费升级和饮食上的习惯的变化,这几年,宁德大力推动大黄鱼精深加工的规模化、标准化,也鼓励渔民“跨界”做直播,开展“线上直播”的销售新模式。根据统计,2022年宁德市的大黄鱼产量超过19万吨,产值超过了88亿元,大黄鱼养殖业慢慢的变成了闽东地区的支柱产业。
大黄鱼养殖业如今慢慢的变成了闽东地区的支柱产业。当地的大黄鱼年产量从2012的66129吨,增长到去年的194700吨,几乎增加了两倍。年产值也从2012年的18.91亿元,上升到去年的88.75亿元,十年间几乎增长了四倍。
随着大黄鱼产量产值的成倍增长,福建东部沿海地区,也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气候和技术优势,成了全国顶级规模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贸易和出口基地,并形成了完整的大黄鱼全产业链。
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的同时,这几年来,福建在传统的网箱养殖之外,开始通过建设深远海养殖平台,推动大黄鱼养殖模式,向高效化、生态型的现代渔业模式转型。
深远海养殖平台是在深远海区域,搭建的一种大型养殖设施。为保护近海生态环境,实现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2018年起,福建以福州市连江县的“振鲍1号”养殖平台为试点,开始发展深远海养殖平台。2021年,福建还特别出台推进海洋经济高水平发展的三年行动方案,深远海养殖也郑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福建已累计投建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18台套,主要养殖大黄鱼、鲍鱼等水产品。
乾动系列深远海养殖平台,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具有网箱整体提升功能的深远海养殖装备。这两天,乾动2号正在连江水域组装调试,这也是福建最新下水的大黄鱼深远海养殖平台。它包含结构浮体、养殖网箱、旋转机构、提升机构4个部分,总面积超过了2300平方米。完成调试后,它将在这几天,拖运到定海湾海域进行大黄鱼养殖。
乾动系列深远海养殖平台工作人员 郭建涛:它有足够大的空间,让黄鱼一天在游,游的时候它身上的脂肪、肉的紧实度就得到提高。
与传统渔排相比,深远海养殖平台能将渔网深度下潜至17米左右,有更大的养殖空间。同时,它还有抗17级台风,以及抗赤潮等优势。此外,平台上还搭载了各类智能养殖系统和检测系统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可实现智慧养殖。
乾动系列深远海养殖平台工作人员 郭建涛:我们的养殖人员只要通过观察视频,动动遥控器,就可以操作养殖上面的所有装备,解放了非常艰苦的渔民的繁重体力劳动。
许福安是土生土长的渔民,海上养鱼捕鱼四十年了。许福安说,他不怕流汗,最怕三件事:渔网、台风和赤潮,这三怕困扰着他们几十年,活干得多,产的还少。现在,海上有了深远海养殖平台。许福安说,曾经的大难题现在可以敢说不算得上什么大事儿了。
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渔民 许福安:我从小在这里做渔民做了四十几年了。夏天到四点半天就亮了,我三点多要起床,然后赶快去做事,做到九点十点以后,风浪就来了。有风浪的时候,船拼命晃,水拼命弄上来,我们人站都站不稳了。工作今天就结束了,就不能再做了。
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渔民 许福安:现在这样的平台,我们渔民不用那么早起床。随时都可以去,中午、下午都可以去,反正下去一个小时就回来了。很稳,都不会摇动。这样的平台长度60米,宽度31米,几百吨重量,所以它才有那么稳。我们现在的平台有产权证,可以拿来做保险、贷款,我们放心地去把鱼养好就好。
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渔民 许福安:以前老人说“三天捕鱼两天晒网”,大家以为好像说坚持不下去了,其实不是这样,是我们渔民的常态。因为这些网衣用了几天,上面就有附着物,网衣就重,就没有很好的方法去捕鱼了。我们渔民养鱼,最怕的就是渔网里面长东西,藤壶、海蛎、淡菜等等。草一长,跟水泥一样,把网目全部堵掉,鱼养在里面就不好,氧气不够了。这海蛎子给网衣这样磨磨磨,网衣就破掉,鱼全跑了。渔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渔民 许福安:现在这个自动化平台,自动化旋转网箱。我们一个人按一个开关,它就自动转网转上来,晒太阳晒两天以后我们再下去,再换一个角度再晒,附着物来不及长大就已经晒死了,用高压水枪一打就没了。它是没有靠体力去劳动,很轻松,一般人都会吃得消,我自己现在肯定是比以前轻松多了。
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渔民 许福安:养鱼就靠天吃饭。台风、赤潮一来,我们就没有很好的方法。以前那种传统网箱水深只有3、4米。有赤潮,鱼就死亡了。养殖平台,我们养殖的水深是17米。赤潮一般都在3、4米,我们的鱼自动会跑到16米、17米下面去,就会避免赤潮危害。它还有这么大的空间,让它像在健身房里一样在运动。养出来的肉质都很结实。以前网箱的空间只能养2吨、5吨,我们现在养殖平台可以养200吨。
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渔民 许福安:现在深远海平台慢慢的变多,越来越先进。我们大家都说,要向海洋要粮食,我们有这样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我们养鱼更有信心了。
十余年的时间里,宁德大黄鱼产值迅速增加,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闽东地区的支柱产业。怎么样看待宁德大黄鱼的产业链效应?彰显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哪些活力?
水花四溅声混着大黄鱼的叫声,又夹杂着渔民们的吆喝声,这夜晚的渔排正因为夜捕,显得格外有活力。在全力发展精深加工的同时,这几年来,福建在传统的网箱养殖之外,开始通过建设深远海养殖平台,推动大黄鱼养殖模式,向高效化、生态型的现代渔业模式转型。我们的养殖人员只要通过观察视频,动动遥控器,就可以操作养殖上面的所有装备,解放了非常艰苦的渔民的繁重体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