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总是有着千奇百怪的想法,看见树叶上的小黑点会联想出一段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成长故事,看到树上没有成熟的橘子会化身果农强行“催熟”橘子……他们通过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开阔眼界积累经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通过观察、感知、思考等活动,激发探究天性,丰富情感体验。在遇上问题时,幼儿会以合作的方式其他同学一起交流、探讨,在能力不够时寻求他人帮助,促进幼儿互动与沟通能力的发展。
因此,自然探索是幼儿成长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教师需要在幼儿的学习环境中创造探索自然的条件,并提供对应的材料支持。在本案例中,幼儿园利用假期时间为幼儿提供了探索自然的契机,幼儿抓住契机,教师适当引导,所以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开始了。
(*注:案例选编自青岛西海岸新区香江路幼儿园中班李萍《洞洞里的“野兔子”》)
开学初孩子们在森林公园的小路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洞,这个洞一眼望去里面漆黑一片,看不清深浅。好奇心的驱使,孩子们凑在一起,讨论着这个洞。
舒雅:“这只兔子一定是一只‘野兔子’,我也看见了,我还闻到‘野兔子’味儿了(其实是鞋底踩到小动物便便了)。”
洞洞儿、孔儿、眼眼儿是空间敏感期的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事物,他们喜欢反复探究,掏掏、抠抠、挖挖、塞塞……小兔子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假期园里投放了两只可爱的小兔子雕像,孩子们喜欢摸摸小兔子、拽拽小兔子耳朵、跟小兔子“说说悄悄话”。
兔子雕像与“兔子洞”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孩子们很自然地将小兔子雕像与洞联系了起来,加上孩子们对洞的好奇,以及孩子踩到便便这种特殊气味验证,更强化了孩子们假想的真实性,引发了孩子继续探究的欲望,他们期待着这个洞里能出来小兔子。
孩子们每天在洞前观望,但始终没见到“野兔子”出来,于是他们开始想办法……
柠郡认为只要把石头扔进洞里,“野兔子”受到惊吓,就会跑出来。但是石头扔进去很久,也没见野兔子出来,看来这样的解决方法不好用。
葆胤、韵颖围着洞走了一圈,左看看,又看看,她们想出一个办法:在洞上面跺跺脚、使劲跳,就能把“野兔子”吓唬出来。可是这样的解决方法依然没让“野兔子”出来。
若涵平时喜欢唱歌,她说:“我大声唱歌,“野兔子”听见歌声就出来了。”于桐点头同意若涵的方法,但是若涵一直唱歌,洞里也没动静,于是开始跟着吹口哨,但他们俩都失败了。
峻宇见状,拿着玩具跑过来,他说:“使劲晃晃玩具,听到玩具声,它就想出来玩儿了!”孩子们弄出各种声响,“野兔子”却无动于衷。
孩子们用声音不能把野兔子引出来,怎么办呢?于桐想了想,说道:“或许用好吃的能把兔子馋出来。”她拿了一把草放在洞口,轻声说:“快出来吃草吧。”
兔子仍旧没有动静,子钰听妈妈说小兔子爱吃胡萝卜,于是从家里带来了切好的胡萝卜放在洞口,看到兔子还没有从洞口出来,子钰说道:“我给你带了胡萝卜,快出来吃哟。”
可是,萝卜丁放在洞口好久,也不见兔子出来,博洋想了想,说道:“‘野兔子’喜欢吃干净的胡萝卜,我把胡萝卜清理洗涤干净,晒干了给小野兔吃。”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总觉得只要给兔子提供了好吃的,它就一定会出来。奕茜和子璇趴在洞口商量着:“给‘野兔子’些好吃的,它闻着味儿就出来了。”对兔子来说,什么是好吃的呢?子璇灵机一动,把手伸到洞口说道:“‘野兔子’应该喜欢吃肉,让它闻闻小手的味道吧。”
用声音吓“野兔子”不出来,用好吃的也引不出来,孩子们开动脑筋,又想出了用玩具把野兔子逗出来的方法。舒雅拿着一个小兔子玩具说道:“我有一个小兔子的玩具,‘小野兔’快出来看看呀!”柠郡也把自己的小汽车放在洞口:“我把最爱的小汽车给你玩。”
于桐放了一只兔子玩具在洞口说道:“‘小野兔’的‘宝宝’(毛绒兔子玩具)来了,快出来吧。”如果小兔子出来,我就用筐子扣住它于桐心理想。
“野兔子”可谓是“油盐不进”,怎么样都不肯出来。子俊有些不耐烦了,他怀疑洞里根本就没有“野兔子”,于是他找来小树枝,往洞里捅了捅,试试“野兔子”在不在洞里面。
柠郡在一旁看到子俊拿着树枝捣了半天,也不见“野兔子”跑出来,便端了一小盆水过来,他想看看,如果把水倒进洞里,“野兔子”会不会跑出来。
孩子们想了各种办法来吸引“野兔子”,但始终不见“野兔子”出来。当我担心一次次的失望会让孩子们失去探究兴趣时,善于观察的于桐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他喊道:“看,洞口有‘野兔子’毛(其实是小鸟的毛)。”所以一定是“野兔子”。孩子们的兴趣瞬间被重新激发,专注地守候在洞口,神情里全是期待。
对洞的好奇、对“野兔子”的期盼让孩子沉浸在假想的情境当中,激发孩子充分迁移已有经验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建构了野兔子出来的各种场景。孩子们有自己简单的逻辑和分析,老师在过程中把游戏的自主权充分放给孩子,让孩子充分想象与表达,充分交流与思考,这给了孩子游戏的多种可能和更生动的学习机会。孩子们的专心、专注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兴趣对于孩子学习内驱力的重要。
孩子们自从发现了洞,只要户外时间一到,他们就会跑到洞附近,看看洞里的“野兔子”是否出来了,但是等了很久,洞里还是没有动静。这天,涵涵和浩浩趴在洞边往里看,我也加入他们在一旁观看。“这个洞好黑,啥也看不见,用什么办法能看清里面呢?”我向孩子们提问。涵涵说道:“是不是洞太深,它出不来?”浩浩点头表示同意,说道:“不知道洞有多深,咱一起看看有多深吧!”我鼓励孩子们想想探测洞深的方法,并根据孩子们的要求准备了工具。
梦瑶:“这个洞在大树底下,被遮住了,中午才能照到洞口,但是照不进洞里面。”
孩子们想了各种办法,用手电筒往里面照,可是照来照去还是看不清楚。在老师的提议下,孩子向门卫叔叔借来了强光的头灯,往洞里边照边寻,孩子们说:“这个洞里好深、好黑,好像看不到尽头。”
孩子们想要一探究竟,附近自己找来树枝、树棍往洞里插,想把“野兔子”“够”出来、“引”出来。比来比去、试来拭去,洞太深,树枝树棍都不够长,孩子们有点气馁。我鼓励孩子:“一根树枝不够长,你们总有方法让它变长,这样的一个问题可难不倒你们。”
葆胤找来美工区的毛根、毛线和吸管,琳琳握着树枝,葆胤用毛线和毛根固定,但是不够牢固,葆胤便尝试用吸管插入树枝,可是只去一点吸管就裂开了,他摇摇头:“树枝太粗。”琳琳继续找来益智区的筷子,观察之后将木筷的细头了吸管,终于成功了。“小心点儿,轻轻的,别戳着兔子。”孩子们嘱咐着。葆胤小心翼翼地将加长的筷子放到洞洞里,最后惊喜地发现洞竟然有四根筷子那么深。
面对孩子的意愿和问题,教师选择了尊重并旁观,见机行事,因势利导。太阳光照不进去,选择手电筒;普通手电筒光弱,选择强光头灯;光照不到头儿,就用树枝量;树枝不够长,筷子多根连接。
整个探索的过程幼儿与环境、材料充分互动,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不断试误,不断反思和探索,把平时生活与和游戏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统整反映出来,不间断地积累经验。
孩子们进行了充分地学习与思考,感知了光传播、测量等科学原理,体验到同伴合作的力量。
孩子们对喜欢的事情总是乐此不疲,他们守在兔子洞旁,期待着、想象着、讨论着……
幼儿有丰富的想象力,一但有了“洞里有兔子”的设定,他们好像真的能从洞里看到兔子的影子。于桐趴在洞口看后说道:“我看到野兔子的腿受伤了,所以它一直出不来。”毓轩看到洞里有只小白兔,舒雅也表示她看到了野兔子的耳朵,子俊则看到了野兔子的尾巴在动……但是,洞里的兔子究竟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并没有确定而统一的答案。
除了想象野兔子的样子,孩子们还展开思路,联想到了野兔子也会有宝宝,甚至想到了野兔子出来后照顾野兔子的方法:
孩子们的想象越来越丰富,就差“野兔子”从洞里出来了。可是,“野兔子”真的能出来吗?
假想的情境是孩子脑海中自主想象出来的,所以他们更能沉浸其中。基于一个具体的事物而引发各种想象是中班幼儿思维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而保护孩子的这种想象力与好奇心是老师需要做到的。
可能孩子的内在需求就是要等待一只“野兔子”,是不是应该顺应游戏自然发生呢?如果让游戏自然发展下去,最后的结果是兔子没出来,孩子们会有小小的遗憾,孩子们在过程中的探究得到了满足,游戏兴趣可能会减弱。如果这时候老师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真的让一只兔子出现,可能会违背事实,因为这确实不是一个真的兔子洞,但是可能会给孩子长时间的探究与期待一个圆满的结果。老师最大限度地考虑后,决定先满足孩子内心需求,再给孩子事实。
我向家长们交流了孩子们的表现,第二天,当孩子们再次走近洞口时,惊喜地发现“野兔子”真的来了。
孩子们长时间的期待变成了现实,看到兔子时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蜂拥而上。“野兔子好可爱!”“‘野兔子’藏在里面这么长时间憋得慌,终于出来了。”“野兔子在里面肯定饿了。”“呀!它的便便是小豆豆形状的。”“拉完了便便会饿,找点它爱吃的叶子喂喂它吧。”……孩子们稀罕地抚摸着小兔子,亲也亲不够。
孩子好奇地看了看兔子,又看了看洞洞。孩子们已经深信不疑,“野兔子”肯定是从洞洞里出来的,但是对“小”洞洞里能出来“大”兔子充满了好奇,产生了疑问。
与“野兔子”赛跑,与“野兔子”,“野兔子”的游戏在不断进行着。户外时孩子们还是时常守候在洞口,他们都以为还会再有“野兔子”出来。
之后在森林公园又发现了第二个洞,孩子们说这是“兔宝宝”的洞,“野兔子”和“兔宝宝”的故事也悄然开始……
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是会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发生或者会发生的,且往往身临其境。并且幼儿的想象具有夸张性,会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混淆假想与真实。所以孩子始终相信真有“野兔子”,并将所有的因素与当下的认知情境相关联。伴随着孩子认知经验的日益丰富,他们会知道这就是一个假的兔子洞,也知道这不是“野兔子”,但老师觉得真假已经不重要。
从孩子们发现第一个洞到现在的两个洞,我知道这里面是空的,我允许孩子的假想游戏情节接着来进行。尊重孩子,让孩子们继续无条件的进行探索。因为游戏中有多种可能性,教师要给予孩子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孩子学习与探索的欲望,只有这样,孩子发展的机会才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才最大。
兔子的出现给孩子们带来了太多的欢乐,天生喜欢小动物的他们能很自然的跟小兔子融入一起。老师关注到了孩子的兴趣点一:小动物,兴趣点二:洞洞,跟随着孩子的兴趣走,从而助推了孩子的游戏内容越来越丰富。且老师发现共同的兴趣使几个性格不同的孩子有了有共同的语言和任务,这也是游戏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提升。
在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围着兔子洞进行各种猜测与验证,难免会出现一些意见上的冲突,跟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在游戏中能非常自然地解决某些冲突,并很快投入到新的游戏中。所以老师要适时退位,听听孩子的话,先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再给孩子自行处理问题的时间。游戏中很多冲突都不是角的“冲突”,是能自行消化的。
幼儿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与他们自身年龄以及抗挫能力有关。当孩子的探究遇到瓶颈时,老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游戏并给予孩子适当的语言提示,会有效拓展游戏的深度和广度,助推幼儿在游戏中得以深度学习与发展。
获奖案例 游戏也能带来责任感!孩子们把一辆自制的“彩虹车”开进了幼儿园!
获奖案例 小班孩子难以合作开展游戏?看一颗珠子引发的“合作”与“数学探索”!
获奖案例 站上亲手设计的领奖台,孩子们玩嗨了!看幼小衔接与运动会的完美结合!
获奖案例 最常见的“沙水区”如何生发精彩的游戏案例?这群孩子用一根PVC管告诉你!
获奖案例 除了观察和种菜,种植园还能这样引发“深度学习”,轻松形成优秀案例!
获奖案例 纸板、小车、塑料筐,看这些最常见的材料如何玩出“学习与发展”!
获奖案例 楼房修建引发的课程:和水泥、砌城墙、修烽火台……孩子们把长城搬进了幼儿园!
获奖案例 孩子游戏的所有问题都要写进案例?不!只需把握这些“关键事件”!
获奖案例 户外混龄游戏难开展?这群孩子不仅在户外玩嗨了,还建起了一座“超级滑滑梯”!
获奖案例 想习得“数学经验”必须依靠集教活动?只需提供这些材料,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
获奖案例 空谈“课程游戏化”不如从实际出发,幼儿园里究竟能数出多少橘子?
获奖案例 这群孩子化身为“河道工程师”,在幼儿园搭起了一座真正可以走的桥!
获奖案例 一个关于节气的活动,竟然持续了“3个月”?!看“游戏”与“生活”如何完美融合!
获奖案例 在开放环境下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金融危机”来袭,孩子们如何机智应对?
获奖案例 人字梯、长木板、轮胎……这些常见的材料,却成了孩子深度学习的重要素材!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